近日,由全国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中央财经大学和大连瀚闻资讯有限公司主办,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承办,北京高校国际商务专业虚拟教研室和北京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国际商务系教工党支部协办的首届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MIB)全球供应链安全与管理专业能力竞赛决赛在中央财经大学沙河校区成功举办。
本届竞赛紧扣国家“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重点任务,围绕“重要原材料安全”“关键中间品安全”“运输通道安全”“主要目标市场安全”“能源安全”及“产业转型升级”6个核心赛道展开。大赛历时6个月,共收到来自全国74所高校183篇参赛作品。 在此次竞赛中,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共2支队伍荣获一等奖、2支队伍荣获二等奖、2支队伍荣获三等奖、1支队伍荣获优秀奖,8位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是参赛规模最大、获奖最多的院校之一。
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培养国际贸易供应链安全管理专业人才,强化贸易供应链安全管理实践应用能力,是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提升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始终将培养高水平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作为核心任务,不断实践和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为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适应新形势下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院积极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产教融合的学术实践平台。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本次获奖的学生包括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国际贸易学研究生、国际商务专业本科生、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贸易|金融风险管理)专业本科生以及留学生等群体。本次竞赛充分展示了我院国际商务学科建设和国际商务复合型人才培养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团队风采
获奖名单
赛道 |
报告名称 |
荣获奖项 |
团队成员 |
指导教师 |
重要原材料安全赛道 |
纵横裨阖,乱云飞渡——大国博弈背景下中国稀土产业链供应链的挑战与应对 |
一等奖 |
彭怡茹、方海婷、张蕊、杨明泽、杨士琨 |
张晓涛 |
稀土供应链的地缘政治博弈与战略应对——中国视角的分析与对策 |
二等奖 |
李克俭、刘文宇、邱歆悦、刘心静 |
钟腾龙 |
稀有气体供应链安全——中国风险与战略应对 |
优秀奖 |
朱慧婷、占康明、朱纭萱、黄骏祥、侯奥灵、赵梓蓁、余雨琪 |
刘春生 |
关键中间品安全赛道 |
“突围为径,重构为纲”中国大模型产业自主可控发展路径分析——以AI芯片断供为例 |
一等奖、最佳风采奖 |
于君琦、翟嘉祎、王舒欣、陈奕竹、赵迪、文杨、吕科睿、莫文颖 |
胡增玺、蒋海威 |
“未雨绸缪,暗度陈仓”——半导体行业中间品进口安全性分析 |
二等奖 |
王勇琪、周洛羽、地力尼格尔·地力木拉提 、李庆娜、王镱涵、朱皓灵、范红庄、彭俊杰、陈汉英、彭俊植 |
蒙双、胡增玺 |
锂电池供应链研究:蓬勃发展背后的供应链风险剖析 |
三等奖 |
胡竞、易晟、叶鸿宇、宋少通 |
李瑞琴、刘春生 |
产业转型升级赛道 |
美国贸易冲击下华为产品供应链的断裂与重构 |
三等奖 |
柯林楠、梅明东、崔楚涵、邹佩芹、张千千、赵杏、唐念 |
张艳 |
参赛感想
参赛学生
彭怡茹(2024级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
此次参赛,于我而言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成长之旅。通过深入参与赛事,我不仅对供应链专业知识有了更为系统、深刻的理解,更得以跳出固有思维,以国际化的视野全方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与各校优秀学子同台竞技的过程中,我既领略到大家的风采,也清醒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收获颇丰。在此,尤其要感谢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感谢团队成员的团结协作与辛勤付出。正是大家的齐心协力、全力以赴,才铸就了今日的成绩。此外,我谨代表所有参赛队伍向所有支持单位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这段满载收获的参赛经历,将化作我探索供应链领域的不竭动力。再次感谢所有给予帮助的老师、伙伴与支持单位,愿我们以赛为帆,共赴专业领域的星辰大海!
陈奕竹(2024级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
当首届MIB竞赛的聚光灯照亮“AI芯片断供”议题时,我们以供应链的显微镜解构了一场立体战争。180天的推演与拆解,也让国际贸易经典理论与供应链韧性模型在现实战场共振——当“雁阵模型”遭遇技术霸权,“要素禀赋论”碰撞开源生态,我们发现,硬件封锁仅是表象,生态割裂与标准孤立才是扼住中国大模型产业咽喉的隐形枷锁。这一结论在决赛答辩中引发评委深度共鸣,也让我深刻意识到:国际贸易竞争的本质,已从商品流动转向规则与生态的话语权争夺。
这场竞赛是一场知行合一的启蒙。那些曾经停留在论文里的供应链风险指标在这一刻显现出现实意义。枚奖杯镌刻着双重启示:供应链安全既是国家“非线性跃迁”的密码,也是我们青年学人的时代命题。
王勇琪(2024级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
参加首届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全球供应链安全与管理专业能力竞赛,是一段充实且极具挑战的经历。比赛围绕“重要原材料安全”“关键中间品安全”等六大核心赛道展开,我们在备赛过程中,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行业报告和新闻资讯,研究了我国半导体行业供应链的现状与痛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提升了专业素养,还对半导体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国际贸易的最新形式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次比赛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也让我对未来国际商务领域的研究和就业有了更清晰的规划,衷心祝愿大赛越办越好。
指导教师
蒙双(国际商务系主任、党支部书记):
我深感荣幸能够带领团队参与首届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全球供应链安全与管理竞赛。此次大赛紧扣国家“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战略需求,让学术研究与实践创新同频共振,为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搭建了深度融合的桥梁,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国际商务人才注入强劲动力。
我指导的参赛团队选择“关键中间品安全”赛道,直面当前国际经贸环境下的“卡脖子”风险,体现了学生对国家战略需求的深刻理解。在近半年的备赛过程中,团队成员构建了多维指标评估体系,结合产业链环节、关键产品和来源地分析,揭示了我国半导体中间品进口的潜在风险,并进行趋势预测。这些成果不仅呼应了大赛“以赛促学”的宗旨,也为我国半导体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参考。尤为欣慰的是,同学们在研究中展现出的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正是新时代国际商务人才的核心素养。面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复杂形势,我们期待以此次竞赛为起点,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助力更多学子将学术研究扎根于国家战略需求,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胡增玺(国际商务系助理教授):
这次竞赛聚焦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这一时代命题,难度之大、要求之高,对每支参赛队伍都是严峻的挑战。而我指导的学生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在关键中间品安全赛道中脱颖而出。他们的作品为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如何突破“卡脖子”困境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路和方案。
在备赛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这次竞赛绝非仅仅是知识的较量,更是对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全方位锤炼。从选题、调研到分析、论证,每一个环节他们都全情投入,反复打磨。而我所能做的,就是在他们遇到难题时提供方向指引,在他们思路受阻时与他们一同探讨,在他们信心不足时给予鼓励支持。看着他们一步步成长,从青涩走向成熟,我深感欣慰与自豪。
这次获奖是对我指导工作的极大认可,也将激励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希望通过这类竞赛,能吸引更多青年才俊投身到全球供应链安全与管理的研究中来,为我国在国际经贸领域赢得更大话语权、构建更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贡献智慧力量。
撰稿:蒙双
审核:张晓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