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院适应新发展格局对高级复合型国际经贸、国际商务人才需求,深入贯彻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重大战略部署,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衔接,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贡献力、支撑力,系统思考,整体谋划,前瞻布局,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与案例开发,于2019年9月设立国际商务案例教学与研究中心并启动“国际商务师资工作坊”系列论坛,2023年启动学院案例库建设,学院案例研究与案例教学取得了长足进展。截止到目前(2025年5月底),已经积累优秀的教学与研究型案例40余篇。师生团队开发具有主体性、时代性、学理性、创新性的高质量案例资源,为建构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学科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案例视角。
面向未来,全体师生努力将学院打造成为高质量国际贸易学科、国际商务学科研究平台、高水平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高标准企业国际经营实践与理论交流平台,服务学术研究和理论创造、服务高层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经验与治理理念传播。
作者团队
胡竞、宋少通、叶鸿宇、易晟(2024级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
指导教师:李瑞琴、刘春生
案例描述
本文以中国视角剖析全球锂电池供应链的发展态势与潜在风险,聚焦产业高速增长背后的结构性矛盾。研究揭示:在碳中和目标驱动下,全球锂电池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2023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4万亿元,动力电池与储能领域贡献超90%增量。中国虽占据全球60%产能主导权,但面临上游锂镍资源高度依赖进口(锂资源对外依存度超70%)、中游技术路线分化加剧市场风险、下游回收体系不完善等系统性挑战。地缘政治博弈与欧美"去中国化"政策更使供应链面临断链危机,美国关税政策与欧盟碳足迹认证形成双重压制。研究通过SCOR模型识别计划、采购、生产等环节的九大核心风险,推演特朗普新政下供应链三阶段重构路径,最终提出构建"资源自主-技术突破-全球布局"三维韧性体系的解决方案,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产业竞争力提供决策依据。
学科领域
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学
行业
新能源产业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三维度-五层级"分析框架,整合全球贸易数据、专利图谱及产业报告,运用动态投入产出模型与复杂网络分析,通过显性比较优势、供给多样性等指标量化评估供应链风险,系统解析锂电池供应链韧性机制与风险传导路径。
*本案例根据公开资料进行研究,无意暗示或说明某种行为是否有效。
获奖情况
首届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全球供应链安全与管理专业能力竞赛“关键中间品安全”赛道三等奖
栏目策划与组织:
北京高校国际商务专业虚拟教研室
北京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国际商务系教工党支部
国际商务案例教学与研究中心
撰稿:胡竞
一审:蒙双
二审:张晓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