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卢冰副教授做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格致·博雅”青年学者论坛(第34期)

    【 发布日期:2025-05-16 】

    2025年4月17日下午,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在沙河校区学院楼13号楼325教室举办了“格致·博雅”青年学者论坛(第34期),北京师范大学卢冰副教授做了题为“Production Leakage: Evidence from Uncoordinated Environmental Policies”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钟腾龙副教授主持,胡增玺助理教授点评。

    卢冰老师讲座

    讲座中,卢冰老师首先介绍了环境政策与生产泄漏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尽管近三十年来全球持续推行碳减排政策,全球碳排放总量仍呈上升趋势。单边环境政策未能显著改善全球排放格局,反而通过经济外部性为国际碳贸易套利创造条件,推动污染避难所国家扩大碳密集型产品生产规模。这凸显了国际环境政策协同的必要性。

    卢老师梳理了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碳泄漏抑制措施。欧盟为抑制碳泄漏实行碳边界调整机制,对于水泥、钢铁、铝、化肥、电力和氢气等高碳产品进口征收基于碳排放强度的碳关税。英国拟于2027年引入跨境碳税制度,美国和加拿大亦在推进类似政策设计。然而,跨境碳关税的效果仍未知,且有可能引起价格上涨甚至通胀。

    卢老师接着通过理论建模与实证检验的双重视角,系统解析了碳泄漏的影响机制。理论层面,他构建了一个包含碳政策的多国贸易模型,表明严格碳管制将引致本国碳密集型产品产能收缩,进而提升进口额。实证层面,基于宏观贸易与微观供应链数据的回归分析显示,国内碳税实施将导致本国与外国碳供应商建立更多联系,并促进相关供应商的规模扩张,而污染避难所地区构成主要供给来源。

    最后,卢老师提出单边碳政策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可能诱发其他国家高碳产业规模扩张。据此建议世界各国的碳政策进行配合,共同减少碳排放和碳泄漏。

    交流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围绕碳税相关政策的具体设计、所选数据的样本代表性问题、长短期不同企业的决策差异、供应链视角和一般贸易视角的区别等方面展开了热烈深入的讨论。最后,胡增玺助理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点评,钟腾龙副教授总结致谢,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本次讲座获得2025年中央财经大学专题学术讲座资助计划支持。

    撰稿:包朝峰 钟腾龙

    一审:钟腾龙 王峰 易彦

    终审:段玉婉

    版权所有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地点: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学院13号楼        邮编:102206 电话:61776210、61776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