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下午,我院在学院13号楼401会议室举行《中国开放型经济学》课程集体备课会。会议由课程组负责人张晓涛院长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开放型经济学》作者裴长洪教授应邀出席并作专题指导,刘悦、沈琪、纪珽、蒙双、钟腾龙、蒋海威等课程主讲教师参与交流研讨。

备课会现场
张晓涛院长首先对裴长洪教授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来学院指导表达了感谢,介绍了学院开设《中国开放型经济学》的背景和意义。他指出,《中国开放型经济学》是学院本科生专业必修课,是在裴长洪教授撰写的《中国开放型经济学》专著基础上开设的,是学院以“中国经济学”为主题的系统化课程之一,是学院在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举措。
张晓涛院长指出,希望通过这次集体备课和裴长洪教授的指导,课程组能够进一步理解课程内容、完善课程讲授方法和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张晓涛院长强调,《中国开放型经济学》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贸人才必须既懂得国际规则,又理解中国实践,能够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裴长洪教授结合其撰写的《中国开放型经济学》专著动机和思路,给学院老师讲好《中国开放型经济学》这门课程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第一,打破西方中心主义,以术语革命解决认识论问题。传统的国际贸易学、国际经济学教材源自西方实践,带有浓厚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长期以来,中国学界在使用这些教材时只能进行“拼盘式”的补充,无法真正建立自信的学理体系。中国开放型经济学是对西方国际贸易学的一次术语革命,是学科体系的根本性转向。党和政府文件自上世纪90年代起反复使用“开放型经济”概念,这是植根于中国实践的政策语言。将其上升为学术范畴,就是要把政策语言学理化、体系化,进而形成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标识性概念,是建设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起点和基础。第二,全面、客观地理解和吸收西方经典理论,对经济发展提出中国解释。对待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经典学者理论应当采用全面、客观的态度。他们在劳动价值论、自由贸易等方面理论不能片面取用,更不能误读、误用。例如,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原本是为英国工业资本主义辩护的工具等等。因此,不能用西方理论来硬套中国经验,中国需要提出自己的解释框架。第三,坚持实践导向与理论创新。教学中要坚持追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追踪最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标志着中国开放从“倒逼国内改革”迈向“塑造国际秩序”的新阶段。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中国开放实践,形成能够解释当下和未来的原创性理论成果。

裴长洪教授进行经验指导
在备课会上,学院多位主讲教师结合教学安排、学生特点和学科发展与裴长洪教授展开深入交流。与会教师一致认为,裴长洪教授专著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总结,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坚实支撑。接下来如何将其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教学内容,还需要课程组老师进一步在教学中思考与总结。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开设《中国开放型经济学》课程,不仅是教学任务,更是一次自我革新的过程。
课程组一致认为,坚持问题导向,体现中国特色,以更好地解释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与关键性问题为原则,系统梳理中国开放型经济理论的独创性贡献,讲好“中国故事”,增强课程的解释力和生命力。突破“用原有理论解释中国经济问题”或“原有课程+中国案例(数据)”的授课方式,立足新时代,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开放型经济建设发展的丰富实践。《中国开放型经济学》课程的推出,必将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与原创思维的经贸人才,为推动中国经济学走向世界贡献新的力量。

备课会现场
撰稿:蒋海威 钟腾龙
终审:张晓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