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青年求职说系列【2024届博士毕业生之高质量学术就业】-汪俊波博士

【 发布日期:2025-04-27 】

汪俊波:CUFE理论底色,JUFE实践舞台

导语

“从北京到南昌,从国贸博士到高校讲师,变的是身份与坐标,不变的是对学术的热忱与探索的初心。站在新的讲台上,我希望能把在中财收获的知识与思考传递给更多学生,同时继续深耕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领域的研究。”

一、人物档案

姓名:汪俊波(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2024届博士)

现职: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绿色贸易、数字贸易

代表性成果:

5年在《国际贸易问题》《经济科学Economics Letters》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

参与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项目编号:21AZD066

二、成长之路:从CUFEJUFE讲台

1. 学术启蒙

我的学术兴趣始于硕士阶段对国际经济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但在中财国贸的博士求学经历真正为我打开了学术研究的大门。在博士导师张礼卿教授的指导下,我逐渐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索问题。张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开阔的国际视野,让我明白学术研究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有关注现实问题的情怀。记得第一次跟张老师见面时,他就耳提面命地告诉我,“要多关心国家大事、广泛阅读经典著作、扎实数理基础,这样才能做出‘顶天立地’的研究”,这也成为了我日后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重要准则。

2. 关键突破

博士期间的学习让我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上实现了重要成长。我的博士论文从选题到完成历时两年多,期间经历了多次方法论的重构和实证结果的验证。特别感谢导师团队在我遇到研究瓶颈时给予的关键指导:张礼卿教授教会我如何构建“政策评估—经济效应—可持续发展”的三维分析框架,孙瑾教授则手把手地告诉我应该如何回复审稿人“刁钻的”审稿意见,这帮助我在中财A类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多篇。

3. 职业选择

选择高校教师这条道路,源于我对学术研究与知识传承的双重追求。在求职过程中,我特别关注高校的研究氛围与学术生态,最终选择江西财经大学正是因为其在国际经济与数字经济交叉研究方面的特色。现在作为主讲《数字贸易平台》的教师,我尝试将博士期间积累的数字贸易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案例,践行张礼卿教授教导的“研究反哺教学”理念。

三、学院培养的三大支撑

1. 严谨系统的学术训练

学院不仅通过高级国际贸易理论、计量经济学等核心课程夯实了我的理论基础,更通过每两周一次的seminar和青年工作坊培养了我的学术批判思维。记得在学院组织的学年论文答辩会上,各位老师从变量选取、模型设定到政策建议层层把关,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深深影响了我现在指导学生的方式。

2. 知行合一的价值引领

学院始终强调“立德树人”和“科研创新”的育人理念。在参与张礼卿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时,我有幸深入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调研企业人民币跨境支付情况,与从事国际贸易实务的一线人员面对面交流,这段经历让我真切体会到学术研究的社会价值。现在在江西财大任教,我延续着这种“立德树人”和“科研创新”的研究风格:既追求发表在高质量期刊上的“阳春白雪”,也注重产出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学院培养的不只是我的学术能力,更是作为青年学者的社会责任担当。

3. 形式多样的职业发展辅导

学院通过多种方式为我们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例如导师会跟我分享往届学生的就业情况,帮助我们了解就业市场;在平时的学术汇报与论文答辩过程中,学院老师会有意识地培养我们的教学能力、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强化我们在就业市场上的软实力;学院老师也经常会在博士群里转发各类高校的招聘信息,帮我化解了求职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些看似零散但实际有效的支持,为我的职业转型提供了重要帮助。

四、校友说

“在中财国贸的求学时光,塑造了我作为青年学者的学术品格。老师们言传身教的治学态度,让我深刻理解了‘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的学术精神。如今在江财国贸学院的讲台上,我将继续传递这种学术基因,或许就是母校给予我们最宝贵的职业礼物。”——汪俊波

 

撰稿:汪俊波、金旻

一审:金旻

终审:段玉婉

 

版权所有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地点: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学院13号楼        邮编:102206 电话:61776210、61776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