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6日,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2024年学科发展论坛在中央财经大学学院南路校区学术会堂604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新质生产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央财经大学校长马海涛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原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裴长洪教授,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长、原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公使衔商务参赞金旭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原副校长林桂军教授,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教授,南开大学副校长盛斌教授,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张炳教授等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应邀与会。本次论坛由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张晓涛教授主持,本校师生50余人参加了论坛。
会场
马海涛校长致辞
论坛开幕式上,中央财经大学校长马海涛教授发表致辞,他指出,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学科发展论坛自创立以来,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学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本次论坛的举办是学院坚持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现,是学院与时俱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构建开放经济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举措。他强调,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助于聚合全球高质量资源要素,推动中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要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当前,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学科建设卓有成效,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能力显著提升。在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希望学院能够把握时代机遇,勇担职责与使命,厚植学术生态创新土壤,积极回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需求,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扎实推进学科建设。
主旨报告阶段,裴长洪教授、金旭教授、林桂军教授、盛斌教授、张炳教授、余淼杰教授等六位专家围绕本次论坛的主题,分别发表了精彩的主旨演讲,专家们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与会者带来一场思想盛宴。
裴长洪教授做报告
裴长洪教授做了题为《认识和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与理论意义》的报告。他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确定了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着力点的理论基调,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最主要改革,跨三个五年规划,形成了2035年经济目标的理论指南,揭示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识别标准,明确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目标任务,同时也提出了中国经济学概念的创新要求。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他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兼顾新兴产业的崛起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共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基于中国的实践促进经济学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金旭教授做报告
金旭教授做了题为《保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国内外经济融合》的报告。他指出,保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国内外经济融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在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坚定不移地聚焦于“一带一路”倡议,以此为桥梁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吸引并整合全球优质资源,持续提升开放水平。未来,要拓宽开放领域,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以吸引全球优质资源;优化开放格局,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高质量国际合作;提升对外开放质量,推动制度型开放;强化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国内外市场高效互动;提高国际规则制定能力,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提高我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营造优质营商环境,消除市场壁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提高国际人才竞争力,加强国际间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交流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区域间开放合作。
林桂军教授做报告
林桂军教授做了题为《国家安全约束下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路径》。他回顾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风险事件,指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符合国家安全的要求,提出了全球化、科技革命和地缘政治三元驱动下的未来贸易格局。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风险加剧,未来贸易格局面临复杂形势,国家安全重要性不断提升。在新形势下,中国致力于推动世界朝着反霸权主义、共同参与决策、共同制定规则、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对外开放对于我国具有积极效应,但同时也遇到“自力更生”的挑战,要在最大限度获取开放利益的同时,将国家安全风险降到最低程度。未来,应当通过积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长经济,建立多元GVC网络、增强供应链韧性,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充分发挥WTO作用,将我国关心的全球供应链安全问题纳入FTA协定、充分发挥FTA网络作用,保留反制权利、坚持等比例原则,进一步完善发展与安全统筹的体系。
盛斌教授做报告
盛斌教授做了题为《构建中国特色开放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报告。他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开放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对我国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要基于中国发展经验与实践,创新性地构建中国特色开放经济学理论体系。报告回顾全球开放经济的趋势与特点,分析了全球开放路径选择的演变,指出未来将会呈现出多轨道并存以及竞合关系的全球开放模式,与全球开放挂钩的议题,由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与便利化,逐渐演变为与开放相关的新议题与规则引发政治、价值观、国家治理等方面的分歧与冲突。系统总结、阐释了中国特色开放经济积累的创新模式与经验做法,提出要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促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开辟高水平开放新格局,加快自贸港和自贸试验区升级、打造高水平开放新高地,积极参与新型领域规则制订、推动高标准全球经贸治理,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与任务。
张炳教授做了题为《Narrowing Enforcement Gap Through Centralizing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Evidence from China》的报告。他指出,中国环境监管集中化改革,对于降低地方政府治理的地方保护、减少跨界污染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我国内部各地域条件不同,在地方污染治理方面,存在地方性保护问题。为此,我国尝试对重点排污企业进行集中化监管,即直接由中央监管,通过短期派出中央督查组进行监督,长期进行制度的基础性改革,促进监管更加公平公正,从而有效治理地方污染。论文使用双重差分模型,通过比较集中化监管制度改革前后地域边界企业与内部企业受到环境执法的影响差异,发现边界企业面临的执法数量没有明显变化,但执法后受到了更多的环境警告和处罚,表明监管力度增强。同时,利用空气污染数据分析发现,环境监管力度增强后,边界企业的污染排放也有所下降。因此,集中化环境监管有助于减少地方政府对环境法规的干预,内部化边界外溢效应,并提高环境执法的效率。
余淼杰教授做了题为《新质生产力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他指出,当今世界经济面临人口老龄化、供给冲击、需求疲软等挑战,在世界普遍面临众多经济挑战下,中国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产品质量与附加值显著增长,中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已逐渐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应当继续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补齐短板和发扬长处。在创新方面,继续提高基础研究比重。对于能源结构调整,应“先立后破”,因地制宜,不同地区发展不同的新能源。在对外贸易方面,推动制度型开放,构建国内国外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国际规则、国家规制、产业标准、企业管理的统一,要追求更大规模的开放,特别是在中间品贸易上积极发展。此外,应当特别关注数字贸易的发展,全面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会议最后,张晓涛院长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他重申了学院年度学科发展论坛的宗旨,回顾了2019年以来历届论坛的主题,指出论坛对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工作的重要促进作用。他表示,在地缘政治以及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对全球经济影响愈发凸显的当下,本届论坛的举办恰逢其时,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格局。
大会合影
撰稿:孙笑然、汪训涵、白卓然
一审:王峰
二审:段玉婉
终审:张晓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