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涛教授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邀请就当前人民币表现看中国经济强劲韧性的话题发表观点

【 发布日期:2021-12-09 】

近日,我院张晓涛教授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邀请就从当前人民币表现看中国经济强劲韧性的话题发表观点,相关采访内容刊登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1年12月05日刊“深度关注”专栏。

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稳步走高,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创6月以来新高

——从人民币表现看中国经济强劲韧性

特邀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张晓涛

汇率受经济基本面、贸易竞争力、资产估值吸引力和预期等因素影响,经济基本面是解释汇率变动的基础因素


记者:如何看待人民币近期表现?背后有哪些原因?


张晓涛: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与进出口贸易、通货膨胀水平、国内货币政策、资本的输出输入、世界主要国家经济货币政策等密切相连,这些因素的变化情况会通过外汇供求的变化作用到外汇汇率。总体来看,人民币升值幅度还是相对温和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总体保持稳定,在合理范围内波动。

经济基本面是解释汇率变动的基础因素,汇率长期趋势主要由经济基本面决定并受其支撑。今年前三季度,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持续恢复发展,外贸进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韧性较足、稳中提质。出口形势良好,境外长期资金有序增持人民币资产,人民币汇率在市场供求推动下有所上升。这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市场供求对汇率形成发挥决定作用的应有之义。

今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显著,这是人民币在全球非美元货币中表现较为强势的坚实基础。具体表现为货物贸易顺差扩大,服务贸易逆差缩小,直接投资呈现较大顺差。可以说,即使在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冲击影响下,我国经济表现出强大韧性,长期稳定增长趋势不变,增强了外资在华投资信心,同时也是我国持续减少市场准入限制、扩大对外开放、改善营商环境的生动反映。

人民币汇率走强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增加居民消费、降低能源及部分依赖国际市场的原材料成本,并减缓输入性通胀压力


记者:人民币汇率逆势上升,将产生什么影响?


张晓涛: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不同产业部门影响存在差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综合的,整体正面效应较大。

传统观点认为,货币贬值才有利于提高出口竞争力,拉动总需求,从而改善经济增长。这一传导机制对依赖出口拉动的经济体较为显著。但本轮货币升值对出口的抑制作用相对很小,必须放到当前的经济发展背景,即疫情影响下全球供需、价值链供应链新特点中理解。从短期看,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进口需求刚性强,中国出口短期内不太会受汇率的替代效应影响。当然,人民币升值也必然对部分行业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市场竞争能力弱、产品单一、对价格极端敏感的行业。

当前,我国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人民币汇率升值可以降低进口成本,有利于居民增加消费推动经济,也有利于降低高企的能源及部分依赖国际市场的原材料成本,降低整个产业链成本从而提高效率。人民币升值还有助于抵消正在不断上升的通胀压力。今年以来,各类大宗资源产品和基础产品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进口型通胀,缓解整个通胀水平。


记者:近来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如何看待发达经济体政策调整对我国的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稳字当头有何意义?


张晓涛:美联储收缩货币政策,可能导致资金从发展中国家流出,流入到美国市场。这会对发展中国家带来重大影响。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美国各项经济指标,进而影响其货币政策走向。

央行在近期发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指出,“发达经济体政策调整对我影响有限”。一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体量扩大,韧性更强;二是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三是我国汇率市场化改革取得进展,对外部冲击的吸收能力增强;四是我国金融体系自主性和稳定性更强,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增强。

央行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以我为主,稳字当头,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处理好经济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做好跨周期调节,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增强经济发展韧性。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货币政策不应该追求短期刺激效应,需要稳健适度,引导市场形成合理预期,并注重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搭配组合。

一个主权国家货币成为国际货币是该国综合实力发展的结果,人民币在全球外储中的占比稳步走高,说明人民币国际接受度上升


记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外汇储备总额由去年四季度的2694.9亿美元升至2874.6亿美元,连续9个季度增长。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升至2.45%,创下2016年第四季度IMF报告该数据以来新高。如何看待人民币在全球外储占比稳步走高?国际投资者持有人民币意愿增强,说明了什么?


张晓涛:一国货币在国际上的接受程度会受到该国经济体量与结构、介入全球和区域贸易深度、金融市场的广度与深度、对外投资发展、国家政策与制度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近几年进入较快发展阶段。从英镑、美元等成为国际货币的历史演进规律来看,一个主权国家货币成为国际货币是该国综合实力发展的结果。经济规模壮大并不必然能塑造出强大的货币,其被全球广泛接受还需要该国构建完善的社会和经济制度,并努力成为世界科技创新领跑者与人类文明进步推动者。只有如此,国际投资者才会信任该国货币并愿意持有,该国货币的广泛使用所累积的国家信用最终使其成为国际货币。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技术创新和制度完善是两座必须要跨越的“高山”。

人民币强韧性表现反映中国经济具有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


记者:如何看待高水平对外开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世界经济稳定的意义?


张晓涛: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内外部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构建层次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多样、领域更加宽广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大意义。

中国市场正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外商投资法为外商提供了透明、公平、可预期的法律保障,体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和制度自信。在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同时,我们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与国际并轨的领域更多面更广,改革措施落实效率更高。中国正在经历由低要素成本和政策优惠型营商环境向降低制度型成本、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方向转变。

过去40多年,世人见证了一个原本处于全球贸易价值链边缘地带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向国际贸易有实力参与者和体系建构者的角色转变。站在新起点上,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将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中国也会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和各国拓展商机活力的大市场。

张晓涛教授

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

附:版面原文



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原文链接:https://www.ccdi.gov.cn/toutiao/202112/t20211205_255679_m.html


排版:胡竞

出品:国经贸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地点: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学院13号楼        邮编:102206 电话:61776210、61776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