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院适应新发展格局对高级复合型国际经贸、国际商务人才需求,深入贯彻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重大战略部署,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衔接,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贡献力、支撑力,系统思考,整体谋划,前瞻布局,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与案例开发,于2019年9月设立国际商务案例教学与研究中心并启动“国际商务师资工作坊”系列论坛,2023年启动学院案例库建设,学院案例研究与案例教学取得了长足进展。截止到目前(2025年5月底),已经积累优秀的教学与研究型案例40余篇。师生团队开发具有主体性、时代性、学理性、创新性的高质量案例资源,为建构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学科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案例视角。
面向未来,全体师生努力将学院打造成为高质量国际贸易学科、国际商务学科研究平台、高水平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高标准企业国际经营实践与理论交流平台,服务学术研究和理论创造、服务高层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经验与治理理念传播。
作者团队
朱慧婷、占康明、朱纭萱、侯奥灵、赵梓蓁、余雨琪(2024级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黄骏祥(2024级国际贸易学研究生)
指导教师:刘春生
案例描述
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稀有气体作为半导体、航空航天等战略性产业的核心原材料,其供应链安全成为国家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氦、氖等气体凭借独特特性,深度融入芯片制造、航天器推进及医疗影像等关键环节。然而,全球供应链高度集中,地缘冲突与技术壁垒交织,使中国面临资源不足、技术依赖及国际波动等多重挑战。本研究立足“双循环”格局,以维护产业安全为目标,系统解析供应链结构性矛盾与风险。研究意义在于:保障高端制造自主可控,应对关键资源“武器化”风险,突破中国在稀有气体领域的技术瓶颈。
本研究以“战略价值解析—供应链风险诊断—应对策略设计”为主线,结合地缘政治与产业经济双重视角,系统剖析中国稀有气体供应链安全问题。首先,从半导体、航天、医疗等领域的关键应用切入,论证稀有气体的战略地位及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产能优势与技术短板;继而解构供应链全链条,揭示上游资源禀赋不足、中游技术依赖、下游需求激增的结构性矛盾;结合俄乌冲突导致氖气断供、美国出口管制升级等典型案例,量化评估地缘政治风险对供应链的冲击效应;最后,基于风险模拟预测,提出“储备—技术—合作—规则”四维政策体系,涵盖国家战略储备、高纯气体技术攻关、深化国际资源合作及主导国际标准制定,旨在构建安全可控的供应链体系。
学科领域
国际商务
行业
稀有气体
研究方法
本报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行业现状,通过数据分析法解析供应链结构与风险,结合案例分析法探讨地缘冲突影响,采用预测模型评估关键国家供应趋势,最终构建四维政策体系以保障供应链安全。
*本案例根据公开资料进行研究,无意暗示或说明某种行为是否有效。
获奖情况
首届MIB全球供应链安全与管理专业能力竞赛“重要原材料安全”赛道优秀奖
栏目策划与组织
北京高校国际商务专业虚拟教研室
北京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国际商务系教工党支部
国际商务案例教学与研究中心
撰稿:朱慧婷
一审:蒙双
二审:张晓涛